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 市科工商务局 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
继续访问放弃
为进一步指导各县(市、区)各单位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,提升伊蚊孳生地处置效率,切实降低疫情发生和流行风险,江门市虫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制定了《江门市基孔肯雅热媒介伊蚊孳生地处置技术指引》。以下是全文内容。
江门市基孔肯雅热媒介伊蚊孳生地 处置技术指引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《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处置工作技术指引》的通知(中疾控传防函〔2025〕41号),结合实际工作情况,特制定江门市基孔肯雅热媒介伊蚊孳生地处置技术指引。
一、白纹伊蚊孳生地的定义
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的孳生地是指其产卵、幼虫发育和蛹阶段所需的水体环境(7-10天后即可孵化出成蚊),这些孳生地通常具备以下特征:小型清洁静止水体、水体暴露在适宜温度范围内、水体中缺乏天敌、水体周围有遮蔽物、水体可维持至少5-7天不干涸。常见于以下类型:
(一)?小型容器积水?:如花瓶、水缸、罐子、盆栽托盘等小型容器中的静止水体,尤其常见于家庭、庭院及公共场所。
(二)?水生植物容器?:如富贵竹、万年青、竹洞树洞等植物的积水处,因其水量小且静止,成为白纹伊蚊理想的繁殖场所。?
(三)?废弃容器?:如塑料瓶、易拉罐、泡沫盒等被遗忘的积水容器。
(四)阴暗、潮湿、隐蔽场所的各种积水容器:如塑料薄膜、塑料瓶、盒、杯、饮料瓶盖,一次性纸杯、纸盒、泡沫盒、轮胎,大叶植物的落叶等。
(五)排水系统、下水道、假山等。?
水塘、湖泊等大型水体不是伊蚊孳生地,流动水体也不会成为伊蚊孳生地。?杂物不等于伊蚊孳生地?,但杂物堆阴暗、潮湿、隐蔽,可能形成积水环境孳生蚊虫,并是蚊虫藏匿的场所。
二、孳生地重点场所
花木市场、苗圃(菜地、小花园)、重点场所(监狱、看守所、养老院等)、居民小区、城中村、机关单位、学校、医疗机构、农贸市场、建筑工地、公园、居民家庭、宾馆饭店、体育场馆、闲置地(空置房)等。
三、孳生地处置措施
各类孳生地处置可按如下“五步法”进行:
第一步:彻底清,清除各类无用积水与杂物。清理容器:及时清除室内外闲置或废弃的各类容器(如瓶、罐、缸、盆、轮胎等),避免露天堆放。清理垃圾:每日清扫,清除卫生死角,绿化带等的垃圾、树叶、杂物,保持环境整洁,防止形成积水洼地。清理积水:立即清理巡查中发现的地面、棚顶、设备等处的无意义积水。
第二步:管理严,管理各类有用或暂存积水。将闲置的花盆、水桶、容器等倒扣放置,确保不积存雨水。对储水容器、蓄水池、消防水池等必须加盖密封,隔绝成蚊。对废旧轮胎、防撞轮胎等在底部钻孔,确保雨水能及时流出。用水泥、砂土填平树洞、竹筒、假山石穴;填平地面洼地。
第三步:环境改,改造易积水结构和设施。通过环境改造,消除积水产生的结构性条件,实现长效管理。将明沟改为暗渠,保持沟底硬化、平整、排水通畅,防止淤泥积水。为屋顶反樑、平顶屋增设排水槽;将雨棚改造为斜坡,避免积水。在下水口、沉沙井、集水井安装防蚊闸;在井盖缝隙处粘贴防蚊贴;为温室风机、水帘系统加装防蚊网。
第四步:生物防,引入天敌进行生态防治。在适宜的大型水体中,利用生物链进行控制。在景观水池、莲花缸、喷水池等无法频繁换水的大型水体中,放养柳条鱼、金鱼等食蚊鱼类,捕食蚊幼虫。
第五步:药物杀,对无法清除的积水进行药物处理。当前述方法均无法有效实施时,作为最后一道防线,科学使用药物。对下水道、沙井、电缆井、地下室集水井等无法彻底清除的积水,定期投放双硫磷、倍硫磷等持效期长的灭蚊幼颗粒剂或缓释剂。对芭蕉叶腋等特殊部位,可定期喷洒灭蚊幼剂。在蚊媒疾病流行期或蚊虫活跃期,对重点区域可进行预防性施药。
四、孳生地处置工作要求
(一)孳生地清理是伊蚊防控最经济、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手段,要坚持“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的工作方针,建立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”的工作机制,按照《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决定》落实属地、部门、单位、个人“四方责任”。
(二)疫情发生的镇街应在接报疫情后24小时内开展核心区环境孳生地清理,48小时内开展警戒区环境孳生地清理。核心区3天内完成全面清理,5天内将幼虫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,警戒区7天内完成清理,并维持到疫情结束。
(三)清理空置屋、城中村露天老宅、户外垃圾堆放处、闲置地等场所的卫生死角,应先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快速杀灭成蚊,再开展蚊虫孳生地的清理。运用好小工具(如钉耙)高效清理复杂环境的孳生地。
(四)处置有大量成蚊逃逸风险的孳生地(如废弃厂房、建筑工地基坑、大型垃圾堆放场、密林洼地等)时,须按照“先消杀、后清理”的作业程序防止清理过程中惊扰蚊群导致其向外扩散蔓延,在消杀完成后,工作人员再入场开展孳生地清理工作。 (五)工作人员防护要穿戴浅色长袖衣裤,使用含避蚊胺、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,每隔4小时使用一次。休息时勿在树阴、竹林等蚊虫较多的区域长时间逗留。
重点场所伊蚊孳生地调查处理工作指引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联系方式:0750-5524538邮件:ts686@126.com